
成语“衣冠禽兽”往往被用来形容品德败坏的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明代陈汝元在《金莲记》中写道:“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禽、兽”二字从何而来,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用禽兽比作人,那“禽兽”又是如何与“衣冠”联系在一起的呢?

在《汉语大辞典》中,“禽兽”有两层意思:一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孟子》:“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二是专指兽类,《礼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在古代,“禽”、“兽”二字都可表示动物,但涵义却有所不同。
“兽”篆文写作“

”,《说文解字》:“兽,守备者”,从兽从犬,“兽”字的本义是捕猎。在后来的使用中,“兽”的词性发生了变化,由动词变成名词,用来指长有四足、全身生毛的野生哺乳动物。
“禽”古文字写作“

”,上半部分是由上罩下的网,下面是被困住的动物。“禽”的本义是捉拿,为“擒”的本字,最早也是一个动词。
后来,“禽”被用来指代一切所抓到的动物,既可指鸟类也可指兽类。《说文解字》:“禽,走兽总名”。五禽戏中的“禽”就包括虎、鹿、熊、猿、鸟等动物。而表示“擒拿”这个动作时,则在“禽”的左边加上了提手旁。
慢慢的,“禽”和“兽”所指代的动物有了明显的区分,《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兽”专指百兽,“禽”专指飞禽、家禽。

认识了“禽”和“兽”,我们再来看看“禽兽”与“衣冠”之间的关联。
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而“龙”的身边最需要环绕的自然也是各种动物,所以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绣禽,提醒百官像仙鹤般淡泊名利;武将绘兽,彰显虎狮般的威武。
“衣冠禽兽”便成为文武官员的代名词,原本是代指“当官的人”,不但没有任何贬义,还满满的都是羡慕。
官员品级不同,官服上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声名狼藉,老百姓视他们为匪盗瘟神。于是,便将道德败坏的官员称为“衣冠禽兽”。到了清代,“衣冠禽兽”完全沦为贬义词,与我们今天所指无异。
五百年前,无数人称颂赞扬、立于标榜的“衣冠禽兽”,如今却变成被我们嗤之以鼻的那种人。行为不端、道德败坏,再华丽的衣物都掩饰不了其被人唾弃的下场。辩证互换,文字和语言的涵义也随之变迁。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非盈利且无偿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文章有不实信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cfseo1997@163.com 反馈核实,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bobolive.com/1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