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提起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作,人们便会想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8年出版的《西行漫记》一书。然而,西方世界第一本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是薄萨哈特所著,1936年8月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的《神灵之手》。

薄萨哈特,1897年生于瑞士。早年随父母亲移居英国,后在英国一基督教会工作。1922年10月,薄萨哈特来到中国,随后被派到大西南的贵州传教。1934年11月,已是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薄萨哈特夫妇自安顺返回镇远的途中,不期与由萧克、王震等率领的从湘赣根据地西征入黔的红六军团在旧州城外的一个小山顶上相遇,成为红军的俘虏。

这位“上帝的使者”戏剧性地闯进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并随红军辗转贵州、云南、湖南、四川、湖北五个省,共同生活了560天,在外宿营达300处。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离开红军后,难抑内心的激动,仅用三个月时间,便写出了15万字的长征亲历记—《神灵之手》。

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贺龙将军

《神灵之手》全书分12章,共288页,薄萨哈特在书中用浓重的笔墨,真实而又详尽地描写了红军长征日夜转战的艰苦生活。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他们穿着随手弄来而又根本不注意颜色染成的布料做成的军服,有蓝、灰、紫、绿、黄、黑等。一些人戴着毛线织的女式帽,一个战士甚至将教堂祭袍像披风一样披在身上。新衣服、旧衣服、杂色衣服和床单什么的,形成了一幅装束混乱而又奇特的行军场面。”

“红军大部分日子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天天没有休息和礼拜的行军……人们只能摸着前面人的肩膀在黑夜的山路中前进,每当前面发现亮光或传来响声时,部队就马上迂回前进。”

这种艰苦卓绝的生活,对他这个西方人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但就是同样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英勇的红军官兵无所畏惧,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红军每到.一个地

“在一切能写的地方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对村民演讲。召集当地穷人,非常熟练而又有条理地将地主的粮食分光。”而且,“红军非常勤奋,除了忙着打草鞋,还抓紧时间进行政治教育,一边听关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党课,一边努力学习文化,做作业,给自己办的小报投稿,布置列宁室……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开互助会或者集体唱那些革命歌曲,做游戏。”

这位外国传教士在行军途中还看到,这支服装褴褛但纪律严明的队伍,“对穷人很好,即使在艰苦的征途中仍时时不忘穷人”。正由于此,所到之处才受到民众的衷心欢迎。

“每天有很多人报名参军。”薄萨哈特就此写道,“我就是这样在被迫中一点一点地认识了共产主义,并随着时间而逐步加深。看到那些人顽强的斗志和毅力,不能不使人为之感慨万千。”

《神灵之手》不仅描写了普通的红军战士的生活,对红军二、六军团领导人萧克、王震、贺龙等都有生动的叙述。在薄萨哈特的印象中,贺龙“年仅45岁,一脸黑胡子,很有风度。他讲话风趣,谈吐幽默。每当贺龙给部队和人民群众讲话时,广场上的战士和老百姓都很兴奋,当地人都非常崇拜贺龙将军”。

对于王震将军,薄萨哈特说他“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讲话很有分寸”。尤其是萧克将军,更是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原来在他被红军扣留的前一天,红军攻占黄平老城旧州,在教堂缴获一张一平方米大的法文贵州地图。

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王震将军

第二天,萧克把他请去翻译地图。萧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薄萨哈特知道的就直接译成中文,不知道的就读出拼音,由萧克揣测是什么地方,再一一标在图上。他俩在油灯微弱的光线下,一连埋头工作了几个晚上,终于完成了中法文对照地图。

50年后,萧克将军回忆说:“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那张地图,而且边译边谈,提供了不少情况,使我在思考部队行动方向时有了一定的依据。我们后来转战贵州,进入云南,全靠那张地图。”

薄萨哈特对萧克将军的印象则是:“年仅25岁的萧克将军请我去翻译地图,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领。”正是红军领导人坚定的信仰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使他更进一步认识了红军。

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萧克将军

薄萨哈特的心中始终铭刻着红军对他的关怀照顾。他在书中写道,在行军中,红军会尽一切可能地照顾他。因为天气潮湿多雨,他提出要一块油布,结果给了一条床单,我后来才知道,就这已经是红军中非常奢侈地供给了”。

行军中,他的鞋坏了,红军为他找了一双非常合脚的橡胶雨鞋,而这鞋“却是从一位正嘟囔着的同志脚上`没收’下来的”。在外宿营,红军官兵都睡在潮湿冰冷的泥地上,他却得到了难得的草席和门板。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还给他配了一匹马,并尽一切可能给他单独提供加糖的米粥、鸭、鱼、水果,甚至连乳罐头等当时非常稀有的食物。

1936年4月11日,萧克、王震将军在富民县境内为即将被释放的薄萨哈特设便宴送行。他在书中写道:“他们不分等级就坐,不拘传统宴会形式,亲切交谈,气氛热烈。

王震将军说:“你应该记住我们是朋友,你曾幸运地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为了穷人。”萧克将军说:“我们不反对你留在中国,甚至允许你办学校,只要不强迫学生信仰上帝。”对这一切,薄萨哈特很受感动。

薄萨哈特继续留在了中国,直到1950年才离开中国。在即将离华返英的时候,他说:“别的外国传教士都怕共产党,我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是我所见的红军就用不着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

他在书的结尾大声呼吁基督徒要学习红军那种精神,并以红军那种简练有效的办法,重视穷困的民众,并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神灵之手》一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薄萨哈特在书中披露的这些真相,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图景,使人们透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舆论封锁,第一次了解了红军,了解了红军的长征。该书仅出版一个月即售完,随后又两次再版。1937年,《神灵之手》又被译成法文在瑞士出版,影响极大。

对薄萨哈特,萧克将军心里充满怀念之情。1984年,他在出国访问途中曾打听其下落,未果。1986年,我驻外使馆人员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薄萨哈特。

这位年近90的老人,居住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国王路234号。他对与红军的那段难忘岁月记忆犹新,一再嘱托哈里森:“你若与萧克将军通信,望转达我热忱的问候。”

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萧克将军晚年

1987年,萧克得知薄萨哈特还健在人间,立即去信致意说:“50年前你帮助我翻译地图的事,久难忘怀。我们都年过古稀,彼此恐难再见。谨祝健康长寿。”薄萨哈特接信后,非常高兴,立即提笔回信,表达他远隔重洋的热情问候。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非盈利且无偿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文章有不实信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cfseo1997@163.com 反馈核实,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bobolive.com/396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4日 14:55:23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14:03: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