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紧张、焦虑,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所以,当我们提到“压力”时,对它的看法都是负面的,首先想到的是怎么避免、怎么化解。长期、巨大的应激确实会损害身心,比如导致睡眠问题、消化系统问题、焦虑抑郁等,但是,一味地逃避压力,也会有消极结果。
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压力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就像你摸到火苗,“疼了”才会把手缩回来,压力也一样,是一个警示系统,让你意识到自己身处危险或挑战,从而调动全身力量和注意力来应对。所以,完全将自己置于安全区,不体验任何压力,慢慢地,你应对困难的能力自然会下降,就很难成长为心理强大、灵活的人,遇事容易崩溃。而且,总逃避压力,你就不太可能去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承担更大的责任,从工作、学习、生活的角度看,不进则退。还有些人为了把焦虑的感觉“压下去”,采取了很多不良的应对方式,比如通过吸烟、喝酒来麻醉自己,用冲动购物换来一时兴奋,用暴饮暴食抚慰内心,这些做法都没有长久效果,反而会让人更后悔,压力更大。
面对压力,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逃避它,而是即使有压力,也能很好地和这种状态相处,甚至利用它来帮助自己成长。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神经科学家温蒂·铃木在新书《良性焦虑》中,分享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变废为宝的方法。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通常,我们觉得压力会降低免疫力、提高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还让人焦虑不安甚至心情抑郁。但这些结论似乎不是表面上的因果关系。有美国研究者曾对3万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少压力”,二是“你觉得压力是否有碍健康”。之后研究团队追踪随访8年,观察所有参与者中有多少人离世。结果发现,“感到很大压力”的人比其他人的死亡率提高了43%,但这个数字仅适用于“感到压力并认为压力有碍健康”的那些人。相反,那些感受到压力但不认为压力是坏事的群体,他们的死亡率甚至比没有感到压力的群体还低。也就是说,压力本身没多大坏处,是“觉得压力是坏的”这种思维带来负面影响。而如果你不排斥压力,不觉得它有坏影响,积极利用它,身心甚至会更健康。
2.练习呼吸。
数百年来,僧侣们通过呼吸吐纳来让自己平静下来,进入冥想状态,这是有道理的。这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能缓解压力带来的躯体反应,同时保持大脑清醒和专注力,是对压力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呼吸练习。铃木在书里推荐了一种“箱式呼吸法”:首先把胸腔中的空气都释放出来,屏住呼吸4秒;再通过鼻子呼吸4秒,屏气4秒;然后从鼻子呼气4秒;重复这个步骤5分钟,就能感受到效果。
3.身体动起来。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你“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一定会站起来、到处走动。身体的活动会刺激大脑释放一系列神经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它们都是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相当于每次你移动身体时,就给大脑提供了一个快乐的“泡泡浴”,心情即可缓和。所以,面对压力,不要“坐以待毙”,要动起来。这里说的活动不是高强度运动,只是出去走走、散个步,或绕着办公室走动也行。
4.借机审视自己真正在意的事。
压力的本质,是在自己极为看重的东西受到威胁时的反应,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可以借助感受到压力的时机,把它清晰明白地找出来。很多人之所以在压力下退缩,就是因为只看到压力带来的不适、折磨,而忘记了压力背后是我们真心想要守护的东西。
5.放下完美主义。
铃木强调,不纠结于完美对缓解焦虑很重要。如果要做到100分自己才满意的话,你肯定一开始压力就非常大,而且通常做不好,反而浪费时间,这些负面结果又加重了压力。因此,抛弃“一次完美”的心态,改为“小步迭代”的心态,先用七成的时间把任务做到60分,再用剩下的时间慢慢修改雕琢,进步到80分或100分。这样每个阶段的压力是适度的,就会成为有效的动力。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非盈利且无偿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文章有不实信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 cfseo1997@163.com 反馈核实,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bobolive.com/8793.html